东山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寺贝通津9号,原名为东山浸信会堂,宣统元年(1909)由外国传教士创建。1960年全国实行教堂大联合,该堂与其他几间教堂合并,易名为基督教东山堂。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停止活动,1979年9月30日恢复开放,为广州市基督教首间恢复宗教活动的教堂。 东山堂复堂后,常为教徒举行洗礼活动,设有诗歌班、按立执事等。宗教活动有主日崇拜、星期三晚证道会等。 光孝堂是中国广州市的一座重要的基督教堂,坐落于越秀区光孝路29号,建于1921年—1924年,由旅美华侨基督徒自己组织的中华纲纪慎自理传道会(公理会)回国投资建造,该会总干事谭沃心(1888年—1986年)牧师筹划了建堂事宜。 该堂坐西朝东,高26.7米,长35米,宽23米,可容纳1200余人礼拜,是广州最大的教堂之一。 基督教救主堂(东山区基督教),位于广州越秀区万福路184号,是广州早期具有圣公会教堂特色的建筑。 基督教救主堂1912年由中外基督教教徒集资兴建。 沙面堂建于1865年,是当时英国圣公会在沙面广州英租界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属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管理,一直由英籍牧师主持,用英语礼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该堂移交中华圣公会华南教区管理。 1949年以后被政府部门占用,1980年代由省基督教两会收回,1991年恢复宗教活动,称为沙面会堂。现为广州难得一见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物。 广州锡安堂,又称广州基督教锡安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人民中路392号的一座基督教堂。 锡安堂现有2位牧师,3位宣教师,主日崇拜聚会的信徒约1800多人。
1
穗凤觅影 羊城寻宗

本期《凤凰粤视野》栏目组为你揭开广州五大宗教场所面纱。广州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各教派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处,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督教是一种信仰一神和天国的宗教,发源于中东巴勒斯坦地区。在人类发展史上,基督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中世纪的欧洲地区)。

广州基督教场所:

【锡安堂】

广州锡安堂,又称广州基督教锡安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人民中路392号的一座基督教堂。锡安堂现有2位牧师,3位宣教师,主日崇拜聚会的信徒约1800多人。

【沙面堂】

沙面堂建于1865年,是当时英国圣公会在沙面广州英租界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属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管理,一直由英籍牧师主持,用英语礼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该堂移交中华圣公会华南教区管理。1949年以后被政府部门占用,1980年代由省基督教两会收回,1991年恢复宗教活动,称为沙面会堂。现为广州难得一见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物。

【东山堂】

东山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寺贝通津9号,原名为东山浸信会堂,宣统元年(1909)由外国传教士创建。1960年全国实行教堂大联合,该堂与其他几间教堂合并,易名为基督教东山堂。“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停止活动,1979年9月30日恢复开放,为广州市基督教首间恢复宗教活动的教堂。复堂后,常为教徒举行洗礼活动,设有诗歌班、按立执事等。宗教活动有主日崇拜、星期三晚证道会等。

【光孝堂】

光孝堂是中国广州市的一座重要的基督教堂,坐落于越秀区光孝路29号,建于1921年—1924年,由旅美华侨基督徒自己组织的中华纲纪慎自理传道会(公理会)回国投资建造,该会总干事谭沃心(1888年—1986年)牧师筹划了建堂事宜。该堂坐西朝东,高26.7米,长35米,宽23米,可容纳1200余人礼拜,是广州最大的教堂之一。

【救主堂】

基督教救主堂(东山区基督教),位于广州越秀区万福路184号,是广州早期具有圣公会教堂特色的建筑。1912年由中外基督教教徒集资兴建。外墙用红砖砌筑,铺砌绿色琉璃瓦,主体建筑前上建一四角攒尖顶方形塔楼,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